
第一,新城新区怎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我看过很多的新城新区规划,特别是大城市郊区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区,本来应该更多是为进城的中低收入人口提供新的居住空间。但现在无论是中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我们看到的新城新区规划,大多都是豪华的空间安排,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深思。农民大量进城,但是新城新区提供的规划形态,更多是为中高收入人群服务的。它是为了给富人们提供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空间,还是解决农民进城所需要的与他们的中低收入,以及就业环境相吻合的空间,这是一个大问号。
第二,新城新区如何规划的更合理?现在新城新区出现了很强烈的扩张倾向,我们要思考新区所规划的面积,到底有没有足够的产业和经济支撑。举个例子,南方某个城市提出建设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的新区,实际开发面积约300多平方公里,但是提出这个概念20多年了,已经投入1千多个亿,这二十年开发了20多平方公里,意味着原来的投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当地还有多个新区,都给自己打造一个非常耀眼的光环,实际上,在新区问题上,各新区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投资竞争关系。不像当年建深圳那样,全国各地大量的投资可以集中到那里。现在各个新城新区都在招商引资,还会有多少企业到你这儿来?新城新区在规划中安排出很大的空间,可是在全国更多同构空间竞争下,想象的招商引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在区域竞争的格局下,对新城新区规模要重新思量。如果把新城新区的面积搞小一点,几平方公里,十平方公里,还有可能实现,几百平方公里就会有问题。还有一个西部省会城市,在该城和另一个中等城市之间规划出一个500平方公里的新城。这座省城与相距近百公里的中等城市,本身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就有限。而从全省前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相关的数据看,都不支撑这五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化发展,这只会造成严重的投资浪费。
第三,新城新区到底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现在的新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工业新区,以工业发展和扩大为支撑,另一种是以房地产开发为支撑,但两个功能经常叠加在一起,就会产生预想不到的结果。工业新区一定是大量工业集中,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集中,这种新区可能会为政府创造一定的税收,但往往政府前期投入过大,产生的预期税收不可能抵补投入,只能依赖房地产开发来补偿。两种功能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要想把房子卖好价钱,一定会把新区居住的空间设计搞得比较高档,但这和一大批低收入人群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功能就出现冲突,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买不起房,买得起的人又不愿入住这类小区,结果使新区的发展,走向一种畸形状态。
新城新区是在原有老城区没有办法满足新来人口和老居民的生活改善需求时出现的。因此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更多要注重的是服务业的发展,这就与一些地方现在设计的新区房地产发展模式冲突。因为房地产发展模式大多是大尺度、大生态的空间,带来服务业发展成本过高。服务业进不来,这个新区就可能变成死城。除了星期六星期天有人住,其他时间都闲置。
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7年,杭州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6853.57平方千米(包含钱塘江水域面积,钱塘江河海分界线采用海盐澉浦—余姚西三闸连线) ,常住人口946.8万人,城镇化率76.8% 。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32元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1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844家。